编者按: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名师是大学的重要标志,他们教书育人,更以其治学态度、精神品格丰富充实大学文化。
为更好地营造育人环境和校园文化,我们在校园媒体中开辟专栏,陆续介绍“浙外学人”,宣传展示他们的风采,介绍他们学问人生的多彩经历和至深感悟,弘扬他们的高尚精神,以激励全校师生为加快建设外语特色鲜明、教育品质一流的多科性普通本科高校而奋发努力。
王姿妮,女,文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先后发表《浙派琴艺及西湖琴社发展状况考察研究》《“道”“器”分流,殊途同归——论当代古琴音乐社会定位之争》《新浙派琴乐概念辨析》等学术文论10余篇。主持浙江省社科联、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等多项科研课题。现任艺术学院副院长、浙江省音乐家协会西湖琴社秘书长、浙江省音乐家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古琴学会理事。
十一年前,刚完成硕士学业的我,无比激动地走进了浙江教育学院质朴温馨的校园,怀着忐忑的心情第一次踏上了艺术学院的讲台。现在仍清晰地记着上第一节课时,望着教室里和我年龄相差不多的同学们满怀期待的眼神,我心里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身上的责任和重负,也第一次感到想娴熟掌控这三尺讲台实非易事。从那时起,这种如履薄冰的紧张感一直督促我,深入解读教材、修改教案、备课上课,在教学上不断进取、精益求精。
在教学工作中的思考和探索,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追寻和求解,也使得我更深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含义。为了在课堂上、在教学工作中,带给学生更丰富的学术信息和知识养料,我花费了较多的精力致力于个人学术和科研水平的提升。2005年起我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再一次作为学生,展开更高层面的学习及科研工作。拥有老师和学生的双重身份,使我再一次从新的角度思考和体会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科研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一段时间紧张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及其中特殊的体验和感悟,对我而言是一次宝贵的提升机会,在为期三年的专注学习、研究和教学工作中,个人在教学、科研、学术等方面的能力和经验都进一步成熟和丰满。
在逐步完善课堂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基础上,这些年从教的另一方面感悟则是——“教师一定要以高洁的品格来引领学生”,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其实,教育的核心和真正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树立优秀的品行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在兢兢业业教书的基础上,我在这些年的工作生活中一直提醒自己“脚踏实地做事、诚恳谦和做人”,期望能真正做到“以身为范育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完成知识的传授工作,更要在工作中以个人的一言一行,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典范,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时刻感受到教师身上的人格魅力。
近年来,学校的转型和改制,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同时也使我感觉到工作中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学校的外国语专业特色定位及教育国际化工作的全面开展,对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术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也促使我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进一步加强自己在教学和学术领域的国际化探索,乘着学校更快更好发展的东风,在无涯学海中扬帆远航!
从教寄语:脚踏实地做事、诚恳谦和做人;兢兢业业教书、以身为范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