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马克思主义学院全方位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浙江特色丰富课堂内容,用好红色资源探索教学载体,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实效。
学校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探索与成效,从思政课建设的角度深入回答如何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全面做好立德树人工作、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当好学生引路人等问题。(系列报道按老师姓名首字母排序推送)
叮!叮!“欢迎来到直播间,点关注不迷路。”“一波666刷起来。”这是在做什么?直播带货?“学生手动送出一颗棒棒糖。”“老师您收到8束鲜花。”“973个人为你点赞。”原来这是疫情期间,兰小平的一节思政直播课,也是她思政课创新的一个剪影。
“从一线教师到十八线主播,我可下了大功夫,学用网络文字拉近与学生距离。”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小平和记者谈起第一次尝试直播上网课的过程,“虽然要攻克很多技术难题,但能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学习不延期,值得!”
身临其境真课堂,“我们真的听哭了”
兰小平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不止是趣味盎然,更有温情脉脉,感人动心,直击学生泪点的一面。师生的语音一字一句敲击着黑板,“理想如珍珠……莹莹光无尽。”这是朗读流沙河的《理想》。旋律唤起学生心底最深处的情愫,“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这是感受深圳高铁站《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满教室95双眼睛都紧紧盯着屏幕,“超级工程、世界之最、‘一带一路……’”这是观看《厉害了,我的国》纪录电影。以诗歌丰厚课本,用视频让学生如临其境,燃起少年心中炽热的理想,大学“我要硕果累累,不要碌碌无为!”铺开国家波澜壮阔的创举画卷,“此生无悔入华夏!”
让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只是兰小平教学目标的一部分。“提高思想道德建设,让正处在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学生茁壮成长,拨开他们成长成才路上的迷雾,”是她坚守的初心,而讲楷模事迹,扬中国精神则是兰小平课堂的“高光时刻”。“疫情的中国精神和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勇敢的逆行者”等等实践主题,让学生们关注现实,看到了抗疫的不同侧面,感悟中国精神在当代的生动写照,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课上是品德铸魂人,课下兰小平摇身一变,成为学生的知心好友,人生导师。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往往充满了困惑,看到学生们满腔热情却又不知从何开始,兰小平主动“出击”,“为孩子们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让他们能够动力十足地规划大学生活”。
析案例,看庭审,“法律在课堂上发光”
“本次疫情防控期间,郑州某小区因为害怕从医院下班回家的医生护士将病毒带回来,就在小区业主群里发起了投票,表决让不让医护人员回去住。投票结果大部分业主不希望他们回来。”观察到同学们大致看完了投影屏幕上的案例,兰小平问道,“这样的投票,是民主权利的行使吗?这样的投票错在哪里?”一时间讲台下学生讨论声纷纷扬扬。听完同学们各抒己见后,兰小平由讲解民主权利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进一步深化到中国的法治建设。打通学生法律知识的“任督二脉”,增强法律意识,培养法治思维,提高法治素养。
除了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真实案例,兰小平还会安排学生“看一场庭审,学一部法律”,并提交一份书面实践报告。19汉师2班王一如对这样的课程要求很感兴趣:“这样的学习素材真实而又贴近生活,可以让我深入了解到平时不曾关注的法律知识,最直接地感受法律的力量。”
看庭审,学法律只是学生单个人的实践项目,为了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小组大实践活动中能思考深入、从现象看本质,兰小平会及时收集学生个人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在课堂上集中解答,“我就发现学生对最新颁布的法律比较陌生,法律知识比较滞后”。于是兰小平就由热议的“离婚冷静期”导入,给学生介绍了2021年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学生大呼“涨知识”:“法律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兰老师以事论理,以案释法,帮助我们树立法治精神和法治素养,法律条文在课堂上闪闪发光。”
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观察和参与社会法治建设,是兰小平一贯坚持的教学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谈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兰小平倍受鼓舞:“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课的殷切期望和关怀,今后我们有信心也有底气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背负光荣使命奋勇前行!”
简介:兰小平,女,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现任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主讲《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曾获校级“三育人”先进称号。
记者:梁鑫月(文旅学院)唐智君、王丽莎(中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