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达论坛第565讲预告:
主题:从纸质文献到智慧化大数据
讲座人及讲座内容简介:
徐永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文献集成编纂中心办公室主任,浙大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大数据+学术地图创新团队”和“学术地图发布平台”(http://amap.zju.edu.cn)负责人,明代文学学会(筹)副会长、中国俗文学常务理事、浙江省政协应用智库成员。先后在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做访问学者。撰写、整理和编纂了《元代至明初婺州作家群研究》、《文臣之首——宋濂传》《宋濂年谱》、《明人别集经眼叙录》(合著)、《浙江文献要目》(副主编)、《中国古代戏曲考信与传播》、《陶宗仪集》、《郑元祐集》、《胡奎集》、《乌斯道集》、《陶宗仪研究论文集》、《英语世界的汤显祖研究论文集》(主编)、《方国珍史料集》、《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稀见明清总集》、《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稀见明清别集》、《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丛部善本汇刊》、《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子部善本文献丛刊》、《稀见明代戏曲丛刊》(副主编)等著述。先合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清代浙江集部著述总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浙江古代现存著述总目》。
在计算机出现以前,人们阅读的文献主要为纸质文献。进入数字化时代,人们的阅读文献,增加了数字化文献、结构化数据库和智慧化大数据几种类型。结构化数据建设和智慧化大数据的建设需要学者的参与和投入,任重道远。本次讲座将会介绍哈佛大学的CBDB、CHGIS、WORLDMAP及浙大的AMAP等数据库和学术地图。
时间:2020年10月15日(星期四) 14:30
地点:润B104
主办:浙江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
博达论坛第566讲预告:
主题:楼兰的七个谜团
讲座人及讲座内容简介:
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副馆长、副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研究博士,同时在艺术哲学与文学剧作领域均有造诣。出版专著《绘画的时间性》。剧作《楼兰》获第三届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最佳原创剧本金奖;剧作《第一军团》获第四届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最佳原创剧本学院奖。
楼兰是一部中国叙事,也是一个世界主题。她是人类历史上中西融合的第一个样板,是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古波斯文明、古印度文明与古老华夏文明最早碰撞融合之地。楼兰的拼图,包括历史学、考古学、人种学、语言学以及艺术的碎片,将这些碎片集齐才有可能拼合出一个完整的楼兰世界。讲座以“楼兰的七个谜团”为线索,带领大家穿越千年迷梦进入古楼兰的世界。楼兰的“七个谜团”包括:楼兰的人种之谜、罗布泊漂移之谜、楼兰王朝之谜、楼兰文字之谜、楼兰宗教之谜、楼兰艺术之谜以及楼兰灭亡之谜。通过讲座,将为大家逐一揭开楼兰的谜底。
时间:2020年10月15日(周四)14:00
地点:品院A504
主办:国际当代艺术研究所、艺术学院
博达论坛第567讲预告:
主题:科研项目是怎样炼成的?
讲座人及讲座内容简介:
夏登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英语学院院长助理。研究方向主要是语言学和翻译史,担任中国语用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翻译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翻译史研究会理事、北京市英语类专业群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等职,兼任Journal of Pragmatics, Intercultural Pragmatics和《现代外语》等国内外期刊审稿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鉴定专家。近年来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和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7项,在商务印书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教材和学术专著7部。
科研项目申报是青年教师职业发展中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大部分高校教师都曾饱尝其中“爱恨交加”“痛并快乐”的滋味。申报科研项目需要学术研究的积累、论文写作的功力、申请书设计的技巧,三者缺一不可。学术研究的积累需要长期的文献阅读和思考,论文写作需要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反复操练、修改,而撰写项目申请书需要充分了解项目的要求和背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精心设计项目的每一个环节。本次交流会将详细解剖两份成功立项的申请书,与各位老师一起分享项目申请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时间:2020年10月15日(周四)13:30
地点:融院A212
主办:英文学院
博达论坛第568讲预告:
主题:国别与区域研究方法初探
讲座人及讲座内容简介:
姜毅,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俄罗斯外交研究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1963年出生,1994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法学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重振大国雄风》(专著)社科院2003年重点课题,项目主持人。《新世纪的中俄关系》(专著)国家社科基金2004年项目,项目主持人。
主要论文:“安全两难与中俄关系”《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第5期。“中国的多边外交与上海合作组织”《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年第5期。“中俄边界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欧洲研究》2006年第2期。“‘革命’缘何重又来”《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23日。“新调整能否有新机会”《防务观察家》2010年11B。“俄罗斯对华政策:合作与疑虑”《中国战略观察》2010年第10期。“俄罗斯与美国——向前看还是向后看”《当代世界》2013年第9期。
讲座的主要内容:介绍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学科特性及其研究基本方法,主要从历史的维度、理论与经验、问题意识、综合的视角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几个方面展开。
时间:2020年10月15日(周四) 14:30-16:30
地点:融C401会议室
主办:东语学院
博达论坛第569讲预告:
主题:何以良渚及其国际外译传播
讲座人及讲座内容简介:
王宁远,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良渚水利系统项目考古领队。1968年生,浙江遂昌人。199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长期从事浙江史前考古的发掘和研究工作。曾主持海盐仙坛庙、嘉兴姚家山、安吉芝里等大型遗址的发掘。近年以良渚遗址为工作重点,负责良渚遗址科技考古和多学科合作研究。主持的“良渚外围水利系统的调查与发掘”项目获评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1-2015年度中国考古学会田野考古一等奖。发表《遥远的村居--良渚文化的聚落和居住形态》、《从村居到王城》等相关专著。在PNAS等国际一流杂志发表论文。2018年1月入选十大“最美浙江人——2017年度浙江骄傲人物”。
良渚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实证。2019年良渚申遗成功将良渚国际化传播推向高峰,如何进行良渚后申遗时代的建设和宣传,成为亟待进行的工作。随着良渚遗址学术研究国际参与度的不断加强和良渚文明国际表达的持续丰富,“良渚声音”应该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传播。而良渚学术著作外译无疑是良渚国际化学术传播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渠道。
王宁远教授的著作厘清了良渚文化出现的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对良渚基层聚落、中等聚落和良渚古城的形态、结构及其背后的社会组织结构,以及意识形态中以玉器为载体反映的信仰和权力机制进行分析,沿最清晰的逻辑主干叙述良渚社会的面貌和结构框架,是诠释良渚文明起源、进行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学术著作。
良渚的学术著作如何进行外译传播,这是值得探讨和深究的一个课题,在此次的讲座上,我们也会和王宁远老师在本次讲座中就学术外语如何进行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的问题进行深度的沟通。
时间:2020年10月19日(周一) 15:30-17:30
地点:望院C310
主办:西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