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迎接学校第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进一步总结经验、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激发斗志,学校推出“砥砺奋进这五年”系列报道,全面展示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三地四域”,推进“五职五建”,深化“实院强系”改革,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营造迎接第三次党代会的浓烈氛围,激励全校师生开拓奋进、追求卓越,奋力谱写推进学校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本期推出教育对外开放篇。
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对外开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主动对接“一带一路”,积极服务开放强省,以服务“浙外三地”为着力点,持续深化国际化办学理念,加快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人文交流等三大领域的国际平台支撑体系,强化“大兵团”协作,国际化总体水平连年保持在全省同类院校前三水平,推动学校对外开放事业再上新台阶。
一、坚持“三个聚焦”,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1.聚焦“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公共外交。积极拥护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发挥多语种和区域国别研究优势,重点面向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拉丁美洲地区、阿拉伯地区和东盟地区,积极服务国家外交战略。高质量组织做好安提瓜和巴布达总理贾思顿·布朗来校访问活动,发起成立“加勒比地区国际中文教育共同体”,共同促进加勒比地区的中文教育发展和中国与加勒比的文明互鉴;与西印度大学五岛校区签署合作协议;成立浙外加勒比校友会并聘请安提瓜和巴布达外交部长格林为荣誉会长。
安提瓜和巴布达总理贾斯顿·布朗(左一)到访并接受党委书记宣勇(右一)以安巴国训为内容的书法作品。
校长张环宙(右一)向安提瓜和巴布达外交部长格林(左一)颁发学校加勒比地区校友会荣誉会长聘书。
安提瓜和巴布达总理等为加勒比地区国际中文教育共同体揭牌。
学校入选“中阿高校10+10合作计划”青年成长领域中方成员高校。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中国政府拉美事务特别代表邱小琪,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中国外交部国际法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原驻马来西亚大使黄惠康教授,全球化智库CCG高级研究员、原驻印度尼西亚登巴萨总领事苟皓东等来校讲学,驻安提瓜和巴布达、赤道几内亚、哥斯达黎加、阿联酋等国家的现任大使或使领馆原领导先后指导学校工作,科威特、阿联酋、墨西哥、捷克、波兰、土耳其等驻华使领馆与学校互动频繁。学校还承接古巴、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巴拿马、巴哈马、多米尼克、阿联酋、土耳其等国家官员团组来校交流。
邱小琪大使给师生讲学。
2.聚焦重点发展领域,创新产教融合。在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上,学校作为理事长单位发起成立“丝路电商产教融合国际共同体”,来自俄罗斯、巴西、阿根廷、乌兹别克斯坦、马来西亚、土耳其等丝路电商伙伴国的26家中外高校、企业和行业组织作为首批创始成员单位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主任、巴基斯坦籍专家夏泽瀚线上发来祝贺。服务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建设,在中国驻东盟使团和驻登巴萨总领馆的支持指导下,联合印度尼西亚乌达雅纳大学、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签署共建“中国-东盟跨文化研究院”的协议,就发挥区域高等教育资源推动文化旅游行业发展建立合作机制。
举行丝路电商产教融合国际共同体启动仪式。
校长张环宙(右一)会见印度尼西亚乌达雅纳大学副校长阿迪亚·米卡(左一)。
3.聚焦省市开放场域,助力地方“大计”。与古巴哈瓦那大学、杭州英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筹建“中拉产业园丝路学院”境外办学项目,推动中外校企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跨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并获得古巴总理曼努埃尔·马雷罗·克鲁兹的高度关注。联合泰国诗纳卡琳威洛大学签署共建“中国-东盟国际中文教师教育联合培养基地”,为浙江企业赴拉美、东盟开拓业务提供智力支撑。亚运会期间,在亚运村和亚残运村设立“汉语桥”中文体验区,多方保障赛会需求,服务亚运主场外交。以“运河会友”为主题,接待比利时西弗兰德省省长来校访问,为深化友好省州交流增开文旅新航道。
校长张环宙(右二)在省领导见证下签约“中拉产业园丝路学院”。
校长张环宙(左一)随省政府团赴泰国参加“中国(浙江)-泰国合作交流会”并签约。
比利时西弗兰德省省长卡尔·德卡卢维(右三)听取学生介绍运河文化。
副校长柴改英(左一)应邀出席古巴总理曼努埃尔·马雷罗·克鲁兹(右一)与中拉产业园入园企业及机构代表座谈会。
亚残奥委员会主席马吉德·拉什德(中)在亚残运村中文体验区与师生交流。
二、坚持“三个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对接海外高校资源,促进合作办学。持续加强与国(境)外合作伙伴的全方位、立体化深度交流,务实推动“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落地,不断丰富国际交流合作形式和内涵。以中外合作办学为抓手,推动学科专业改革和管理能力提升,在举办好西班牙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基础上,与锡耶纳外国人大学合作举办的意大利语项目获批并开班,成为国内该专业首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原党委副书记赵文波(左四)带队访问意大利锡耶纳外国人大学。
首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毕业生获得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学位。
2.对接国际组织资源,促进专业升级。与联合国和平大学签署合作协议,为培养国际组织人才、全球治理人才拓展新渠道。旅游管理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获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旅游教育质量认证。积极申请参加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PAS欧洲管理发展项目认证,扎实筹备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等专业的国际认证工作。
党委书记宣勇(右一)与和平大学校长弗朗西斯科·罗哈斯·阿拉贝纳(左一)签署合作协议。
副校长柴改英(左三)参加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教育质量认证反馈会。
3.对接国际交流资源,促进学生发展。体系化拓展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渠道,构建以学期学习为主,假期研习、专业见习、毕业实习和国际升学为辅的国际交流项目体系。年均选派学生约500人次出国(境)交流。疫情背景下,以“让每个学生都有国际交流机会”为愿景,以跨文化为主题,推出五个维度、十个领域、二十类项目的在地国际化选择,校院两级合作开发线上项目50余个,为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可触达资源。
党委书记宣勇(右一)在法国授牌建立学校首个海外学生实践基地。
原党委副书记曹仁清(左四)带队访问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并签署合作协议。
学生参加国际组织实习预备营。
重视国际学生生源质量,主动对接浙江经贸往来密切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东盟招生伙伴圈。开发推出“线上中文课堂”,面向意大利、日本、墨西哥和秘鲁等国家近200位大学生提供汉语进阶课程。重视国际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学历留学生的趋同管理,完善非学历留学生的质量监控,鼓励中外学生“共进课堂”“共创课程”“共探浙江”等跨学院、跨文化的朋辈交流,深化构建“留学浙外”全方位培养体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国情教育融入国际学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引导国际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想、情感认同,获批“浙江省国际学生国情教育名师工作室”。
校长张环宙(后排中)出席第一期“校长面对面”活动。
副校长柴改英(右二)带队前往越南指导国际学生招生工作。
举行中俄青年交流月。
三、坚持“三个着力”,提高学术国际影响
1.着力建设人才队伍,推动区域研究。加强国际人才队伍引育。“西溪学者”领军人才及高层次人才中,70%有多语种传播或外交工作背景,五年内共有84名教师出国(境)交流,其中6个月以上访学经历教师较2018年底增长25%。学校目前聘有17个国家的30多名长期外国文教专家,其中25人为人文社科专业背景,10人具有博士学位。巴西籍外教施若杰获评“翻译中国外国翻译家”称号,被聘为学校首位全职外籍特聘教授。西班牙籍外教爱莲与委内瑞拉籍外教赫苏斯入选浙江省“诗画江南、活力浙江”友好使者。
马晓霖教授应外交部邀请赴阿富汗参加共建“一带一路”论坛。
王冲教授应邀参加中美关系研讨会。
《盛世修典》《宝藏》总撰稿人范捷平教授荣获“资深翻译家”称号。
巴西研究中心主任施若杰(右二)荣获“翻译中国外籍翻译家”称号。
李磊荣教授、孙瑱教授服务党的重大会议。
2.深化科学研究,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发挥外国语言文学、对外经济贸易、国际文化旅游和区域教育治理等领域优势,引导教师以全球视野强化有组织科研,依托8个省部级国际智库,深耕浙江“学术出海”“文化出海”,持续增强学校的学术国际影响力。五年来,新设国际科研合作平台6个,新增国外或国际组织资助的科研项目5个,举办国际学术会议19场。其中中外话语语用研究主动对接国家网络话语治理及对外传播的战略需求,依托“产出一批国际研究成果”“办好一本国际学术期刊”“开好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为网络语言治理、网络安全建设与国际传播话语能力建设提供智库服务。
学校主要省部级国际智库名单
学校主要国际科研平台
3.着力建设精品服务项目,彰显浙外价值。学校是浙江省国际商务官员实践基地。五年来,与省商务厅等合作承接近20个援外项目研修班,惠及“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持续深化中德合作品牌。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继续保持合作,在校内设立基金会浙江代表处,探索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和民俗保护传承领域的新路径,联合举办可持续发展教育研讨会暨中德合作教师培训项目三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推动学校两个项目获得“联合国大学可持续发展教育旗舰项目奖”。持续打造“中文+”培训品牌。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加强合作,五年内承接15个线上“汉语桥”中文培训项目,来自世界各地的近2000名中文爱好者借助互联网实现了“不出家门”的中文学习机会。
多米尼克研修班来校交流。
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在中德合作教师培训项目三十五周年纪念论坛上研讨。
四、坚持“三个深化”,提高人文交流效能
1.深化教育交流,增进同行互动。学校已与来自五大洲的50余个国家150所高校或机构建立了校际关系,涉及2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校代表团访问16个国家和地区,线上或线下组织79场校际外事交流活动。此外,学校作为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全球外语类大学联盟、中俄经贸类高校联盟、中俄文化艺术类高校联盟、浙江-中东欧教育智库联盟、“一带一路”大学生文化交流联盟、中国(浙江)-中东欧跨境电商产教联盟等国际教育联盟的交流与合作。
校党委书记宣勇(左二)带团访问哥斯达黎加并与该国公共教育部部长穆勒(左一)合影。
2.深化青年交流,增进朋辈互学。为满足世界青年增进国际理解、渴望同辈交流的需求,做好Z世代知华友华工作,学校一方面创造机会让校园内的中外青年有机会交流,同时积极与加勒比地区、东亚地区、东盟地区的教育机构和公益组织搭建“中国-加勒比青年论坛”“中国-马来西亚国际青年学术论坛”等主题对话平台。为庆祝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五十周年,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浙江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指导下,学校承办“中日青少年交流计划”,通过高质量执行一门线上课程、一个专题论坛、一场日剧比赛、一套文化产品、一组艺术展演、一次非遗展览,为中日交流走入校园、走进历史、走向社会贡献力量。2022年,学校获评“浙江省国际人文交流基地”。
中国-加勒比青年论坛、中日青年国际志愿者交流论坛海报。
3.深化文化交流,增进文明互鉴。在继续办好赤道几内亚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的基础上,新增安提瓜和巴布达孔子学院,与巴西北里奥格朗德联邦大学合作举办全球第22个网络中文课堂,面向西非、拉美地区广泛开展国际中文教育。获评“中文联盟数字化教育金牌合作机构”。
原校长洪岗(左一)在安提瓜和巴布达总督威廉姆斯(右二)、
原教育部部长迈克尔·布朗(右一)及原驻安巴大使孙昂(左二)的见证下为安巴孔院揭牌。
学校获评“中文联盟数字化教育金牌合作机构”。
学校还发挥中外师生的多语种力量,组织开展多形式的浙江文化“走出去”,以海外受众可理解、可接受的方式探寻中国审美的国际表达之路。其中,依托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成果,与浙江卫视、浙江大学共同制作三集英语纪录片《宝藏》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纪录频道、浙江卫视、学习强国平台、Z视介客户端等平台播出,引发海内外网友的广泛关注,全网总曝光量达1500万次。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纽带作用,积极参与“浙江·台湾合作周”,推动两岸青年交流与文化交流。
英语纪录片《宝藏》片头。
中国台湾青年来校参加民族传统体育研习营。
回首过往,皆为序章;展望未来,斗志昂扬。我们将始终坚持围绕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这个“中心”,紧抓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浙江开放强省的“两个关键”,持续深耕“三地四域”,着力提升学校对外开放能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浙外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