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钱塘清嘉,和山苍苍。在葱郁山色的环抱中,在潋滟湖光的掩映下,宁静优雅的浙外校园跃动着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他们春风化雨,播种桃李芬芳;他们求知若渴,徜徉知识海洋;他们搏击奋进,步履匆匆;他们潜心钻研,枕经籍书;他们三尺讲台孕育智慧,他们广阔天地书写华章......这里是读书治学的净土,这里是逐梦奋进的热土。在一个个平常的日子里,浙外人意气风发描绘多彩画卷,谱写动人篇章,迈向灿烂明天。
学校推出“浙外故事”系列报道,展现浙外在“三地四域”建设进程中一段段精彩的剪影,一个个美好的瞬间,讲述浙外人自己的故事,传播浙外声音,凝聚奋进力量。
11月6日,浙江省第十三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在杭落幕。威廉希尔官网中文学院张超老师在激烈的决赛中载誉而归,荣获文科组特等奖第二名。
选择挑战是为了不留遗憾
从参加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荣获一等奖,到校赛中以特等奖脱颖而出,再到代表学校角逐省赛,最终摘取省特等奖第二名……青年教师张超如何在短短两年之内“过五关斩六将”?
张超老师(左三)在颁奖典礼现场。
“备赛的过程是痛并快乐的,挥洒下汗水和泪水的过程固然辛苦,但经历了多轮比赛,我对教学竞赛和教学工作的认识实现了质的升华。”回首来路,张超老师非常庆幸能够守住初心,坚持到最后。
参加省赛前,需上交5个20分钟时长的教学节段PPT,要求内容覆盖同一门课程的所有章节;比赛时,现场抽签决定授课节段,在20分钟内完成教学准备工作。极富挑战性的赛制,对刚从教三年的张超老师而言,是个巨大的考验。
尤其是当备赛遇上亚运服务,时间就更显捉襟见肘。“亚运服务和比赛对我而言都十分重要。”回忆起备赛时的经历,张超如释重负地说,“那段时间我既要准备比赛,同时还要备新课,所有的工作都是在亚运服务的间隙完成。”白天,她是亚洲手球联合会主席的大家庭助理,以热情姿态接待贵宾;夜晚,她是全力以赴备赛的参赛选手,细致打磨参赛内容。虽然事务繁多,但在她看来,合理安排时间,不好高骛远,专心做好手头上的事儿才是最重要的。
在省赛决赛现场,张超精心选用了“广告策划与文案创意”课程中的5个教学节段用于参赛。当抽中了一个最不占优势的教学节段,最后一个上场的张超原本平静的心情掀起了小小的波澜,但一想到参赛的意义,她便迅速调整好心态,以最佳风采展现了优质课堂的魅力。
“……今天的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我们下周再见!”张超的话音刚落,“滴滴滴”秒表提示音也随即响起。20分钟有多短?短到只够完成一个参赛节段的展示。20分钟又有多长?长到她用2年的时间为之精心准备。
2021年无缘省赛的经历让张超意识到,吃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而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都是围绕教学理念贯穿其中的。为了能再次登上擂台,她将重心放在研究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的有机融合上,在打磨教学设计时,她严把课程内容的逻辑性,从微小部分到整体内容之间的过渡,从专业知识点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元素的融入,她都力求缜密流畅。
“张超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她一直以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态度去挑战自我。通过多次线上和面对面的磨课指导,我真切地看到她的虚心好学与勤奋,看到她对教学的热爱。”校教学督导主任张传峰教授这样评价张超的备赛状态。赛前1周,张超更加投入到最后的冲刺中,每个课件都熟记于心,每页PPT的时长、每个例子的表达、结束语的细节等都把控得分毫不差。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赛场上,张超充分展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她结合学生原有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的特点,引导学生从观察、思考、讨论到实际操作环环相扣,积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达成了课程思政柔性融入,育人于无形。专家评委们一致盛赞其完美地将讲课和演讲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展现了高度的亲和力。
回顾比赛历程,张超表示,这次比赛离不开学校、学院的大力支持和无微不至的关心指导。比赛带给她最大的收获便是对“以学生为中心”和“上好一门课”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如何通过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设计,如何以更好的方式去呈现教学方法”也有了新认识。未来,她将继续深磨教学功夫,不断提升教育水平。
她有一股子爱的韧劲
2020年6月,张超来到浙外任教。“思维灵活、活泼大方、专业功底非常扎实”是中文学院院长马宏程教授对这个“新人”的第一印象。“上课充满激情,方法多样,善于启发学生……第一次听课时,张超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张超老师在给学生们授课。
凭着对课堂的热爱和一股子韧劲,张超在提升教学水平的路上乐此不疲。她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就做到最好”,期间,她以研促教,将自己满腔的热爱与执着投注于教学科研之中,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厅级课题1项,发表SSCI权威期刊2篇、省级及国际期刊发表论文3篇。课题“课程思政背景下国际新闻融媒体采写编译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更是聚焦多语种融媒体新闻采写编译人才培养,通过构建“多元化”融媒体新闻采写编译人才培养课程群、建设融媒体国际新闻采写编译思政教学资源库、建立“模拟融媒体新闻编辑平台”、打造“多维融合”实践教学模式等途径,发挥“新闻+外语”优势,讲好中国故事,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提供资源保证。
除了“广告策划与文案创意”课,张超还教授“新闻编辑与评论”“非线性编辑”“新闻传播学经典导读(全英)”“数字摄影与摄像”“跨文化交际”等课程。“生动有趣”是同学们评价张超的课堂时用得最多的词语。
“比起单向的传输理论,我更喜欢回应同学们的疑问。”在她看来,课堂从来不是教师一人的舞台,与学生的互动让她发现了沟通的乐趣与意义。在正式授课前,她总会从日常话题入手,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们进入上课状态,并由此引申至本节课需要讲解的内容。为了让学生们能够直观感受新闻传播的魅力,她全力寻找国内外经典素材。在授课过程中,还会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并以此来调整教学安排。
为培养学生“拍摄、剪辑、创作、策划”等能力,张超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合作学习”“主动倾听”等教学方法,使课堂焕发新动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看得懂”“能分析”“会使用”“能创作”。如在“非线性编辑”课中,她让学生参与翻拍经典影视桥段,重点培养学生分镜头的调度和后期剪辑能力;在“新闻编辑与评论”课中,指导学生采访、写稿、组稿,让学生锻炼提升深度报道能力。
生动有趣的课堂背后,是张超对学生学习生活的真诚关切和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关注和爱护。真正去爱学生,让她的教学接地气、有底气。
“张超老师的关怀给了我们家一样的温暖。大一融冰会上,她给每位同学都拍了一张照片,还说要在毕业时再拍一张,到时让我们看看自己大学四年的成长和变化,这件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婉茹同学说。谈起张老师,同学们的喜爱之情不自觉地在一句句话语里,一件件故事中流露出来。
“愿你们的灵魂正直而勇敢,愿你们的旅途精彩而无憾。”这是张超对学生的殷切寄语。她希望学生能够主动感知和体验世界,不放弃尝试任何一种可能,要过不留遗憾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