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杭州亚运会让来自亚洲各国家和地区的人心更近、情更浓。在服务盛会中,浙外“小青荷”们与代表团交流、交心,绽放青春风采,在高质量保障代表团参赛中,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来自喜马拉雅山下的他们因亚运而相遇
“达瓦旦增,不丹的语言文化和西藏相近,如果让你担任不丹代表团随团助理,你有信心做好吗?”分配亚运会志愿者岗位时,领队教师顾蒙这样问达瓦旦增。“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我可以做到。”达瓦旦增坚定地说。从那一刻起,达瓦旦增充满挑战的志愿服务之旅开始了。
亚运会期间,达瓦旦增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协助不丹代表团团长Sonam先生解决代表团的相关事务。第一次见面时,Sonam先生对他这个晚辈使用了敬语,柔道队的领队Krama还对他使用了“摊手礼”(表达尊敬),对方谦和、亲切的态度消除了达瓦旦增内心的紧张感。
虽然不丹的文化和语言与达瓦旦增的家乡西藏有着相近之处,但也存在一定差异,比如双方说宗卡语时都带有各自口音。为了更好地服务不丹代表团,达瓦旦增特意学习了不丹的文字、历史、传统习俗和礼节,他还在抖音上找到了一位不丹导游练习宗卡语口语。每天工作结束回到宿舍后,达瓦旦增就自觉给自己加练,努力练习宗卡语。“不丹的国语宗卡语有着同藏语几乎相同的书写与阅读方法,只要稍加努力就能同代表团用宗卡语和英语进行双语交流。这种文化之间的相通性拉近了我和代表团之间的距离,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达瓦旦增说。
在不丹代表团临行前,达瓦旦增收到了代表团送来的一封感谢信和一副藏族唐卡。感谢信中写道:“亲爱的达瓦:我很高兴我们能相遇并成为朋友,你使我们在这里度过的日子非常完美,你的好客与热情将铭记在我们心中。兄弟,你真是个了不起的人,在我的人生经历中难以忘记。”
代表团写给达瓦旦增的信。
达瓦旦增(二排左一)与不丹代表团合影。
达瓦旦增把蕴含美好祝福的哈达送给了代表团,他在朋友圈写到:离别时,天空下起了诗,我伸出手,接住一句又一句,只吐出一声“珍重”。在这场国际体育盛会中,跨文化交流和友谊的力量,将达瓦旦增与不丹代表团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一次跨文化友情的体验,也是杭州亚运会的独特魅力。
礼尚往来,原来是这个意思
作为伊朗代表团的随团助理,“小青荷”张梦昕凭借贴心服务,在伊朗代表团和亚运会“小青荷”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
有一次,张梦昕陪同伊朗代表团的团长与副团长去观看男子60公斤级的散打决赛,由于11点还有一个“1974年德黑兰第7届亚运会特展”,张梦昕和副团长法瑞德先生只好先行离开,参加特展活动。
因为时间较为紧张,法瑞德先生没来得及吃早饭。上车后,司机师傅把自己随身携带的面包送给了法瑞德先生,法瑞德先生十分开心,对司机师傅表达了感谢后收下了面包。展会后,主办方给代表们发了两盒月饼。为表达感谢,法瑞德先生将其中一盒给了司机师傅。看到这一幕,张梦昕对法瑞德先生说道:“法瑞德先生,我们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做‘礼尚往来’,意思是说在礼节上重视有来有往,就像您和司机师傅那样。”法瑞德先生笑着说道:“在中国,这种行为确实是人之常情。”接着,法瑞德先生还请张梦昕帮忙纠正“礼尚往来”四个字的中文发音。
张梦昕与萨拉米先生合影。
然而,这并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一天后,张梦昕带领伊朗代表团官员萨拉米先生去村外酒店办理入住。由于酒店前台人员并不会说英语,她便承担起翻译的职责,并且帮助萨拉米先生成功连上了WIFI。期间,张梦昕发现萨拉米先生好像对他胸前佩戴的熊猫徽章感兴趣,便把徽章送给了对方,并告诉他,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回到亚运村,萨拉米先生特意向工作人员要了2枚徽章,并把其中一枚送给张梦昕。当张梦昕激动又惊喜地接过徽章,并向他表达谢意时,萨拉米先生立刻用中文回复道:“不用谢,礼尚往来!”
同伊朗代表团相处的日子里,张梦昕收获颇多,既为能够向伊朗友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自豪,又为看到代表团真正认识到中华文化所蕴含深厚的人文精神与道德素养而高兴。“我想,这不仅是他们对于我的工作的认可,更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上展现的良好形象以及巨大的影响力。”张梦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