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浙外青年,芳华待灼,云程发轫,踵事增华。从青葱少年到风华正茂,奋楫笃行,他们是“明德弘毅”的注脚;创新实践,他们是“博雅通达”的先锋。栏目本期邀请已经成功考取研究生的部分毕业生,分享他们在筑梦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跨考是对自己的新挑战,是对梦想的新追求,从商务英语到法硕,从法语到新闻与传播,从汉语国际教育到思想政治教育……这些有梦的浙外学子无惧困难,勇敢逐梦,充分利用自己本科专业所学,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思维去思考自己的发展规划,以复合型人才的状态去遇见更加宽广的世界。
吕雨菲 商务英语专业 考取浙江大学法硕专业研究生
初次接触国际事务中的法律知识是在“跨文化商务谈判”“国际商法”等专业课程中,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形成的案例激起了我对法律的兴趣,从那时起,学习法律的欲望像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生根。成为一名涉外律师成为了我未来的梦想职业。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我会特别留意与法律相关的商务案例,从中寻找每个案例的独特性、争议焦点、关联的法律条文,通过钻研这些案例,我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我深知,专业课程中涉及到的法律知识只是法学学科的冰山一角,要想系统而全面的掌握法学这门学科,还得下更多苦功夫。为此,我购买了专业资料和网课,开始自学法律,不敢有丝毫懈怠。为了对法律各个学科进行更加体系化的学习,我在“一带一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实验班老师的推荐下开始学习国际经济法和国际法法条,还经常与实验班的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学习法学前沿学术论文,分析涉及法律问题的社会热点事件,旁听法学专家讲座。越是深入,越让我明白我还需要更多“补习”。
第一次运用所学法律知识成功维权的经历,让我对法律的敬畏之心愈发强烈,也激励着我将“运用法律保护每一位公民的合法权益”作为自己不懈奋斗的目标。从商务英语跨考法硕,是一场苦旅,但人生总是这样,充满可能性,我愿意抱着“我还年轻”的想法,勇敢冒险,做有意义的事情,慢慢探索前进。因为我坚信:为自己热爱的事业而奋斗的人生才不会有遗憾。
马雨桐 法语专业 考取北京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
初次在课堂上听到老师提到“复合型人才”这个概念,引起了我的好奇。在老师解释分析后,我意识到这种“一专多能,一精多会”的培养模式与自我发展规划十分契合。在浙外多元化的语言环境、开放式的学习氛围中,我看到了挑战自我的无限可能,于是“走‘法语+’的道路”成为我坚定的目标。但这个“+”是什么?一次专业课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标题让我眼前一亮。经过对语言功底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我认为外语与新闻传播相结合的模式是我的最佳选择,我希望“法语+新传”的专业组合成为我的独特优势。
为了实现目标,我开始不断充实自己,除了巩固好法语专业基础,我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新闻与传播专业的“补习”中。旁听学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学习如何进行专业的新闻写作和采访,自购新闻与传播专业教材,按时上网课并整理复习计划,学习新闻与传播专业学术论文和官方媒体的评论性文章,从模仿开始,不断练习论述写作和实务写作,分专题练习新闻表达和事例陈述……这些前期准备为我深入了解新闻与传播这个专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让我在研究生笔试和面试过程中顺利“突围”。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新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道阻且长,我将持续努力,成为一名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新闻传播青年,为积极开展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贡献青春力量。
周萍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考取华东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思政方向)专业研究生
初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就常常遥想,我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如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大一时,我加入了校全媒体中心记者团,接触到了不少考研成功的学长学姐。其中一位学姐在接受采访时说的话令我记忆深刻——“梦想可以被延后,但绝不能放弃”。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通过考研检验自己,去探索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在冯铮老师的引导下,我将考研方向初步定在了教育领域。在朱萌老师的《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课上,我跟着老师讨论了“重庆公交坠江事件”,旁听法律庭审,组队开展关于疫情下社会规则意识的云调研。这些教学实践让我对思政铸魂育人有了新的认识。我还在学校组织的各类国际志愿服务活动中践行和感悟“志之所向,愿之躬行”的志愿服务精神,在这个思政育人的生动实践平台中,更体会到“思政”的魅力。在不知不觉中,我与思政的情结越来越深,前方的目标也愈来愈清晰。我想成为一名中小学思政教师,助力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让教书育人落到实处,陪伴孩子们成长。
备考期间,每天5点半起床、23点休息,“泡”图书馆、日复一日的复盘、梳理真题、关注前沿学术论文成为了我很规律、很充实的生活常态。合理安排好学习计划,坚持下去,你就会成功。考研之路是不断探索、了解自我的过程,尽早树立目标,在这段旅途中你将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