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

浙外新闻


【奋进“十四五”,院长有话说】专访艺术学院院长李敏教授



来源:宣传部、战略处 作者:编辑:张志华时间:2022-11-21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单独列出,把教育、科技、人才提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地位。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切实推动学校各项战略目标任务落实,展现二级学院在执行“十四五”发展规划上的亮点特色、创新举措和阶段性成果,凝聚广大师生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合力,由宣传部、战略处牵头组织开展了【奋进“十四五”,院长有话说】访谈活动,邀请二级学院院长畅谈发展蓝图、共话使命担当。

本期访谈对象:艺术学院院长李敏教授(以下简称“李”)

记者:请您结合学院实际谈一谈对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理解。

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部分明确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些表述加深了我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解,从艺术学科层面理解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我想要明晰以下几点:首先,以建设一流学科为引领,加强顶层设计,目标明确地谋划音乐、美术、设计学科发展。其次,以新文科建设为指引,以强化现代化艺术创新人才支撑为导向,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着眼点和着力点,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努力培养具有文化艺术发展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服务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艺术人才。第三,以优化专业方向、师资人才结构为基础,坚持需求导向,优化学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打造满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第四,以深化改革为牵引,坚持开放办学,转变思想观念,以发展的思路对艺术学科人才培养方案、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进行系统改革。

记者:请您结合学院“十四五”规划的制定谈一谈学院发展愿景。

李: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明确要求,提出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6月召开的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对“高水平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作出了明确要求和系统谋划。以文化力量推进文化强国和我省“两个先行”建设,努力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在我省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化先行,不仅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也为我们艺术学院带来了绝佳的发展契机。结合学院“十四五”规划,我简要介绍一下艺术学院的发展愿景:一是聚焦学校“三地四域”,不断突显音乐、美术、设计的学科特色;把握新文科和美育教育内涵,推进学科建设提质增效;到2025年,实现学院整体实力有效提升。二是聚焦打造社会服务金名片,以艺术类人才智库团队服务学校“三地四域”建设,助力浙江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三是聚焦一流专业建设,构建艺术学科本硕专业层次;坚持守正创新,形成“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艺术教学特色。四是聚焦服务浙江文化强省建设,高层次研究成果取得重要突破,实现从教学型学院到教学研究型学院的转型。五是聚焦美育教育,建设全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群,形成具有浙外辨识度的公共艺术教育特色。

记者:学院的“十四五”规划在和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专项子规划衔接方面,有哪些特色。您认为如何更加有效地在学院发展中落实学校的战略任务?

李:学院“十四五”规划在和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专项子规划衔接方面最鲜明的特色,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聚焦融合发展,我们在规划中注重将人才培养与服务浙江文化产业、文化艺术传承创新紧密融合。如何更加有效地在学院发展中落实学校的战略任务,我认为学院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着眼凝聚共识,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以推进“两个先行”的使命为担当,在全院上下凝聚“在服务社会中进行学科发展创新”的理念共识,对照学校战略目标,进一步明确学科发展、创新人才培养、一流师资团队建设等方面的目标任务。

第二,坚持目标导向,进一步打造创新团队。突出人才强院,着力培养中青年教师,重点打造创新团队,集中力量进行学科建设。鼓励教师走出去,在开拓资源、教学科研基础孵化、凝练研究方向的过程中,不断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学术环境,培育孵化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创新团队,增强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动力。

第三,聚焦实院强系,进一步强化科学管理。在推进实院强系过程中,以系主任、教研室、骨干教师、创新团队为核心中坚力量,注重分层次管理,加强学院引导和任务细化,逐步落实各项任务。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和国内、省内同类型学院相比,你们学院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具体在学院“十四五”规划中是如何体现的?

李:同国内、省内同类型学院相比,“十四五”期间艺术学院发展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在服务社会中进行学科发展创新”。我们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建设音乐、美术、设计的民族民间艺术研究团队,推进新文科背景下的民族民间文艺精品原创以及文艺精品工程研究。建设艺术与科技研究团队,推进数字化经济下应用设计研究。与行业和政府合作,推进社会服务和教学改革,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教学研究成果。

记者:学院执行“十四五”规划以来,目前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接下来,具体的重要举措有哪些?

李:学院正在稳步推进“十四五”规划的执行,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仅以今年为例,一是专业建设方面,获批省级一流课程、省部级产学研项目8项,国家级、省部级、市级学科竞赛获奖25项。二是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方面,获省部级课题立项1项,发表SSCI等论文、专著、教材10余篇(部)。三是社会服务方面,先后与浙江省文化馆、浙江省民协、杭州市非遗中心、滨江区政府、临海教育局、景宁县政府、泰顺文旅局等建立了中长期合作关系。

对标党的二十大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以及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的“两个先行”奋斗目标、“8个高地”具体目标,接下来,学院将实施以下举措:

第一,进一步开放办学。一方面,继续拓展与各级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多方建立合作关系,搭建社会服务平台。另一方面,鼓励教师走出去,以社会需求为聚焦进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以表现社会发展现象为核心进行文化艺术创新。在社会服务、合作交流、科学研究中谋求音乐、美术、设计学科的改革与发展,在融合、服务、创新中进一步凝练教师个人的研究方向,打造艺术学院产学研一体化的优秀服务品牌和服务团队。

第二,进一步鼓励创新。一方面,以社会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导向,鼓励教师以展览、展演、设计服务、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等多种形式进行文化创新和社会服务。另一方面,鼓励以艺术创新的实践成果进行国际艺术教育交流,在国际交流中取长补短,拓宽师生的国际视野。从而形成一支一流的教师团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进一步完善机制。聚焦多元评价,进一步完善学院考核机制,明晰以绩效为导向的分配制度、年度考核、职称评审,将个人发展与学科建设、学院办学、学校发展紧密融合,进一步激发教师的活力,充分调动中青年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记者:学院如何结合专业特色,建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李:艺术学科的突出特点是用艺术实践和艺术创新服务社会,因此一直以来学院推行“三对接”和“四课堂联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对接”指对接政府、对接学校、对接企业并建立产学研合作。在对接中,一是依据行业未来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精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二是面向行业职业标准,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三是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奠定实践育人基础。

“四课堂联动”具体到艺术学院,主要聚焦文旅融合发展,致力于浙江非遗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学创新,实现校内课堂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联动。在第一课堂中,对授课内容、模式进行改革,引入传统金属工艺、木艺、蓝染布艺、杭剧、王星记扇子、剪纸等非遗文化内容,积极推进非遗大师进课堂浸透式教学。在第二课堂中,依托学生社团延续非遗文化内容,积极开展非遗视频创作、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剪纸、戏曲等学习活动。在第三课堂中,依托社会实践积极对浙江非遗文化进行采风考察,面向社会进行成果展览;在第四课堂中,多渠道推进以文化艺术创新为主的国际交流活动,例如利用剪纸与当代纸艺展览、民谣、短视频、非遗手工艺策划国际交流活动。我们通过“四课堂联动”多维度构建了立体式课堂教学,在专业课程中融通了思政教育,在教育内涵上深化了大学生美育教育,使学生深入系统了解浙江传统文化艺术,实现了从封闭式学习向开放自主式学习的转变。

记者:学院在发展过程中,您最满意的工作品牌是什么?

李:我想是学院坚持在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中强化艺术社会实践,逐渐形成了绘眼行记、TheNew合唱团、非遗展览与培训等工作品牌。上半年音乐系、美术系、设计系先后举办了“风雅当代”等7场毕业展演,和政府合作主办了非遗主题日剪纸、当代纸艺展览,THE NEW合唱团在杭州大剧院举办了第5季汇演。此外,学院每年还常态化举办浙江中小学美术教师非遗项目培训及多场教师个人创作作品社会展览。丰富的艺术社会实践项目和活动不仅使师生得到了锻炼,也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