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了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的奋斗目标。为深入学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以奋力推进“两个先行”的使命担当推动学校各项战略目标任务落实,展现二级学院在执行“十四五”发展规划上的亮点特色、创新举措和阶段性成果,凝聚广大师生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合力,由宣传部、战略处牵头组织开展了【奋进“十四五”,院长有话说】访谈活动,邀请二级学院院长畅谈发展蓝图、共话使命担当,以奋进“十四五”的决心,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本期访谈对象:教育学院院长何伟强教授(以下简称“何”)
记者:请您结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高校职能,谈一谈对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理解。
何:真正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一种兼顾“工具性目标”和“价值性目标”的发展方式。“工具性目标”与“价值性目标”两者之间是本末关系,前者是末,后者是本。那种一味注重冷冰冰的考核指标(工具性目标)而不顾对师生的人文关怀(价值性目标)的做法不可取,那种只强调对师生的人文关怀而不顾考核指标亦不可取。换言之,“舍本逐末”或“求本弃末”的做法均不可取。事实上,考核指标与人文关怀并不是非此即彼,两者是可以实现有机统一的,我所理解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正是可以实现两者有机统一的发展方式。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推进学校“十四五”规划指标任务过程中,做到了“两条腿走路”:一是“向内求融合”。面对新组建学院不同专业之间兼容度低、现有科研平台与学术力量分散等难题,我们充分抓住制定学院“十四五”规划这一契机,通过几上几下的全院集体大讨论,确立了明晰的学院发展愿景与共同的努力方向,逐渐形成了同心同力、其乐融融的发展环境。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我们坚信这一点。二是“向外谋发展”。面对学校下达的指标任务,我们丝毫不敢懈怠。由于时间紧迫且任务艰巨,我们确立的发展战略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围绕“区域教育治理”这一重点研究领域,我们组建了一支由20余人组成的战略攻关学术团队,整个团队以及每位成员都确立了明确的四年研究计划。瞄准学校下达的重大任务,我们围绕这支“特种部队”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整体作战。
记者:请您结合学院“十四五”规划的制定谈一谈学院发展愿景。
何:刚刚闭幕的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更大力度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基础教育均衡优质、高等教育高水平普及和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结合学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学院在“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愿景。具体来讲,就是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院训,秉承“乐业、敬业、专业”的团队精神,坚持立德树人,逐步凝练以“行知文化”为主题的学院文化,实施“国际化、品牌化、协同化”发展战略,致力于打造国际化卓越教师人才培养基地、区域教育治理重点研究基地、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示范基地,成为以“扎根行业土壤”与“深耕国际合作”为人才培养特色的“名师名校长成长的摇篮”,以“区域教育治理”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特色的“区域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智库”。力争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到2035年成为多学科协调发展(其中教育学入选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全国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品质一流的应用型教育学院。
记者:学院的“十四五”规划在和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专项子规划衔接方面,有哪些特色。您认为如何更加有效地在学院发展中落实学校的战略任务?
何:衔接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围绕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中的“浙江省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点基地、服务浙江开放强省的智囊高地、浙江国际文化教育交流的重要阵地”三地建设目标,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创造性提出了与之相应的“国际化卓越教师人才培养基地、区域教育治理重点研究基地、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示范基地”三地建设目标;第二,学校将“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合二为一制定专项子规划,体现了“基于学术研究的社会服务”理念。与之相应,学院的“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学术立院”,并进行机构改革,撤销“教师培训中心”,设立“社会服务部”,并将之与“教育治理研究中心”这一学术平台进行整合,致力于基于区域教育治理学术研究的社会服务。
为更加有效地落实学校的战略任务,学院需要在接下来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完善以绩效为导向的分配机制以及年度考核细则,充分调动学院教职工的积极性,推动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更好实现学院既定的发展愿景与战略目标;第二,深化内部治理,充实战略学术攻坚团队力量并提高整车效应,启动师生学术发展共同体项目,以老带新,促进青年教师和有学术潜力学生的专业成长;第三,向外借力,逐步打开学院发展格局,如:携手杭州外国语学校,为实验班的人才培养和山区26县的“教育共富”提供助力;探索合作模式,更好地打开人才培养新局面,为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拓宽新渠道等。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和国内、省内同类型学院相比,你们学院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具体在学院“十四五”规划中是如何体现的?
何:同国内、省内同类型学院相比,我们学院发展的核心理念是“整车融合式发展”。主要体现在:第一,渐趋形成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教育学院与教育治理研究中心)的整车融合式发展的组织架构。其中,教育学院下设2个办公室、6个系,侧重于人才培养与日常行政两大职能;教育治理研究中心下设1个社会服务部8个研究所,侧重于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两大职能,实现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的有机融合,进而帮助每一位教师既找到专业归属,又找到学术归属。第二,围绕“区域教育治理”这一重点研究领域,确立“区域教育治理中的政府职能”“学校发展与现代治理”“校长专业化发展与治理能力提升”三大优先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下面又细分出若干个子方向,学校针对三大优先研究方向设立了“特设岗位”,学院配合“特设岗位”针对子方向设立了“主题任务执行人岗位”,并由此组建了一支战略攻关学术团队。
记者:学院执行“十四五”规划以来,目前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接下来,具体的重要举措有哪些?
何:学院执行“十四五”规划以来,我们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这里,我仅对今年以来的成果作简单归纳。一是专业建设方面,组织编写国家级教材1部,组织申报了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5门、省级课程思政项目1项,获得省级A类学科竞赛7项,指导学生发表论文17篇,实现了大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95%指标等。二是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方面,认真做好教育硕士点与教育学一流学科的前期申报准备,组织申报了国家级课题17项,省部级课题11项;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1项;已发表核心及以上刊物论文13篇(其中权威1篇,一级3篇),待刊的核心及以上论文共13篇(其中权威2篇,一级6篇),著作11部;完成省部级领导批示2个;上半年到账横向课题经费357万元,已达成合同意向的横向课题经费约500万元。三是社会服务方面,上半年教师培训经费已入账49.6万元,即将到账52.9万元;组织申报了9个“浙派名师名校长”项目。
对标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的“两个先行”奋斗目标和“8个高地”具体目标,我们学院接下来的重要举措包括:一是在党建思政与文化建设方面,建立健全党建引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制度机制;不断营造“老师爱学生爱学术,学生爱学习爱学校”的师生共同成长文化氛围;打造具有教育学院辨识度的思政教育体系。二是在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方面,对标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要求与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强优势、补短板;整合院内外办学资源,持续完善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人才培养路径;依托课程组和项目团队孵化教改课改成果,形成推广机制;夯实实践与实训教学体系建设,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三是在科研与学科建设方面,积极推进教育硕士点和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相关工作;充实战略学术攻坚团队力量,夯实重点研究领域的基础研究;多渠道提高学院青年教师队伍的学术生产力。四是在社会服务建设方面,为政府部门提供高端教育智库服务,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服务品牌和服务团队。五是在国际化水平提升方面,深化多方协同合作,提升国际化卓越教师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国际比较研究,做好浙江教育治理经验的国际传播;提升国际化服务能力,主动服务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办学等。
记者:学院如何结合专业特色,建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何:学院将“国际化”与“实践性”作为应用型师范人才培养的两大特色。一方面,依托学校作为外国语院校的天然优势,有效协同第一课堂的课程教学、第二课堂的社团活动和第三课堂的实践活动,切实提升师范生的国际素养;另一方面,构建从师范技能、教学技能、“临床技能”到专业思考力四个维度层层递进的师范生实践能力养成体系,夯实每位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拟采用“志向驱动(Aspiration-driven)、素养导向(Competence-oriented)、靶向培养(Target-cultivated)”模式(简称“ACT”模式)。其中,志向驱动是指践行三课堂联动的师德养成教育路径,以此锤炼教师应有的专业精神;素养导向是指依照师范生专业能力分阶行为指标体系开发相应课程,以此夯实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靶向支持是指探索个性化学习支持和职前职后协同育人机制,以此形成职后培训和职前培养之间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