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钱塘清嘉,和山苍苍。在葱郁山色的环抱中,在潋滟湖光的掩映下,宁静优雅的浙外校园跃动着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他们春风化雨,播种桃李芬芳;他们求知若渴,徜徉知识海洋;他们搏击奋进,步履匆匆;他们潜心钻研,枕经籍书;他们三尺讲台孕育智慧,他们广阔天地书写华章...... 这里是读书治学的净土,这里是逐梦奋进的热土。 在一个个平常的日子里,浙外人意气风发描绘多彩画卷,谱写动人篇章,迈向灿烂明天。
学校推出“浙外故事”之毕业季系列报道,讲述浙外学子考研、就业等的故事,展现他们在特殊的毕业季里,和山立志,以梦为马,迎难而上,用奋斗书写青春最美的风景。
王慧,东语学院2017级阿拉伯语1班学生,考取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中东研究方向研究生。曾获中山大学首届全国阿拉伯语学子学术论坛本科生组二等奖。
仔细斟酌,我选择了“跨考”
作为一名专业成绩还不错的阿语系学生,选择考研方向时,没有报考阿语专业,而是选择了国际关系专业,令我身边的人——老师、同学、家人、朋友都感到吃惊。“甚至在初试前两周,哥哥还以为我考的是阿拉伯语专业。”
为什么会选择“跨考”?我想这也许并不是突然的转变。在浙外学习的几年,我聆听了许多大咖讲座、参加了专业相关领域的学术活动、去国外留学实践……这些都充实了我的学习经历,拓展了思路视野,让我对语言学习、小语种学子的使命以及未来有了更深刻、更成熟的思考。选择国际关系方向,既是兴趣使然,也是我作为一名外语院校学子的最佳选择。
其实,在摩洛哥留学时,曾经还很坚定地想考北外的阿语口译研究生。转变是从那次学术活动开始的。2020年8月,我参加了中山大学举办的第一届全国阿拉伯语学子抗疫论坛。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开展关于国际关系的研究,并在刘彬老师的指导下写了一篇文章——《疫情之下从舆情共振视角下看中阿命运共同体》,这次研究为我打开了深入了解国际关系的一扇大门,也让我结识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阿语学子。从接受邀请函到发表演讲,我深深地明白,作为一名阿语学子,不仅要有想法,更要把我们的理念表达、传播出去,与他人、他国交流分享。加之我本身对中东的政治、文化问题很感兴趣,中东世界或者阿拉伯世界又总是国际关系中的热点,这都让我对国际关系领域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
非常幸运,我所在的学校,有环地中海研究院这样的专业学术研究交流平台,有马晓霖、周烈这样的大咖老师对我们谆谆指导。在数次聆听了马晓霖教授、周烈教授等国际关系专业领域大咖的讲座后,我愈发坚定了自己的选择。还记得在一次讲座中,马晓霖老师说,“区域国别的研究,作为小语种学子,具有独到的优势,因为这门领域主要依托的是对于国家语言和历史的把握。”这句话让我铭记在心,思索着这也许是小语种学生的另一个天地。聆听了周烈教授关于阿拉伯历史和文化等系列讲座后,我更加透彻地了解到,阿拉伯语在中东世界、乃至整个国际关系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并且用语言来了解和分析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恰巧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法。这些都让我坚定了报考国际关系专业的决心。
后来回国准备考试时,考虑到学校的报录比以及专业兴趣等,我选择了外交学院作为考研目标院校。
考研路上,不断充值自信
方向既定,就着手准备考研了。暑假一开始,我抱着六本专业书籍,开始了每天的早晚苦读。“每天都能看见你在图书馆外面抱着书读,老认真了,感觉自己学阿语也要更努力。”一位学妹对我说。
备考期间,压力很大,所以我十分注重心理调节。我坚持每隔一天跑步,学习间隙进行偶尔的放松,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和进度。随着心态变好,学习规律和方法也熟记于心。学院老师、亲朋好友的关心也为我提供了不断前进的动力。
考场上,要保持平稳的心态。就算紧张也要有条不紊、自信答题。复试后大约三四周左右,我终于等到拟录取通知,从此春暖花开。
(学校暑期社会实践校级先进个人颁奖,左五为王慧)
满载而归,依然不忘初心
考研对于我来说,是准备、焦灼、等待的循环。外院是复试成绩和拟录取名单出来较晚的学校,每一个阶段都至少要等待一至二周时间,自己还是阿语系跨考最“远”的,这十分考验考研人的心理承受力。好在我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朋友的安慰鼓励、和室友每晚在回寝路上的轻松一乐、家人们的持续加油、老师们的指导和鼓励以及学校妥帖的后勤服务保障……都在为我前行默默助力。我的英语口语、面试技巧、国际关系理论分析、中东局面解析等也都在这些加油声中得到了锻炼。感谢家人、感谢浙外、感谢阿语系,我终于进入了外交学院,未来也将有机会在国际关系领域施展拳脚、贡献力量。这次经历也让我更加坚信“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的信念。
“要一直努力下去!”与大家共勉。
(王慧在长沙铁路第一中学实习期间带领学生文化体验)
记者:罗安妮(跨境电商学院、科技学院)责任编辑:李娟
图文由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