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省中心下设点扩大工作会议纪要
来源: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作者:编辑:时间:2002-11-11
2002年11月4日,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在鄞州区教师进修学校召开了下设点(扩大 )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有:教师进修学校工作研讨;新课程培训工作研究。来自全省十一个下设点和其它27所教师进修学校的7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省教育厅师范处处长李敏强、副处长陈明硕、正处级调研员周晓英,省中心主任徐颂列,副主任陈祥文等出席了会议,会议由陈明硕副处长主持。
李敏强处长首先在会上作了“教师进修学校机构建设与教师培训”的重要报告。全面阐述了教师进修机构的地位、作用;师范教育结构调整中教师进修学校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明确指出,在教师培训重心后移的大背景下,要充分认识教师进修机构的地位和作用,它应该具有和普通高校建设同等的地位。在师范教育机构调整中,要坚持“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不得”,即有利于加强教师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不得削弱教师教育的功能;不得削弱教师培训;不得流失教师教育资源。要认真贯彻教育部有关加强教师进修机构建设的意见,把县一级教师进修机构建设好,争创示范性机构,实现“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
德国汉斯赛得尔基金会顾问海林先生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对中德项目十五年来的合作作了简要的回顾,对项目工作的发展和顺利进行感到非常满意,并指出,我们的合作领域将进一步拓宽,由现在的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培训的各个领域延伸到人事、干部培训领域。他表示,项目工作要进一步加强与下设点的联系,增强下设点的辐射功能。
下设点代表、温岒教师进修学校江庆福校长在会上作主题为“立地位、求发展,开创继续教育新局面”的发言,详细介绍了温岭教师进修学校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依据,以继续教育为重点,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以提高培训质量为中心,以创办一流基地为目标,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外部交流,发挥辐射功能,使学校在动态中不断发展壮大的经验。
省级实验区代表杭州下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朱乐平校长作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师资培训”的报告。报告分析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教育,指出,我们的教师教育是与新课程目标相适应的,即要求教师自己去经历、体验;教师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教师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强调教师要在做中学,并详细介绍了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在全员培训中,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成功做法。
徐颂列主任在会上通报了2001年9月—2002年9月省中心师训工作的情况,首先介绍了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成绩,特别是省中心在5522培训和新课程培训工作进展中所取得的成绩,然后就培训基地建设问题和省中心业务指导管理工作作了全面的介绍;并提出了明年的工作思路:
(一)培训工作
1、全面开展新课程通识培训。通过培训,使参训教师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明确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指导思想和目标,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自觉性和责任心,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奠定基础。
2、继续开展培训者培训。特别是要针对新课程师资培训做好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和教研员的培训工作。在培训中不断探索培训模式和培训方法的改革。
3、继续加强骨干教师培训,特别是第三批省级“5522”名师培训,要分期分批,层层推进,以点带面。积极开展中学教师主题培训,按照继续教育学科教研大组确定的培训主题,全面开展培训,各下设点要带头实施。同时还要开展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工作和常规培训工作,如计算机、师德等。
(二)业务指导和管理
1、通过备课会和学科教研大组活动加强对进修学校的业务指导,如继续开展小学教科研培训备课会,心理健康备课会等;在今年教研大组活动的基础上,明年还要召开中学各学科教研大组会,讨论全省继续教育的进展情况,及时修订计划。
2、扩大与下设点及其它教师进修学校的联合办班,推行成功的培训模式,改进培训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培训质量,如关于新课程的培训班和各学科教学法的培训班。
3、要进一步加强调研工作,调研各地进修学校和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的工作进展情况,调研下设点的继续教育工作,及时调整中心的工作计划,使工作更具针对性。
4、加强科研管理工作,做好中心第二批立项课题的评审、结题和评奖工作,开始第三批课题申报立项工作。
5、加强对各地计算机信息管理站的管理和指导,通过管理站,规范各市县的继续教育信息管理。
6、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省的开放教育系统。中心要制定
远程教学计划,设计并落实上网课程,举办上网课程教师培训班。逐步建立完善的远程教育网络,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三)组织好德国专家的短期培训班和组团出访工作。
最后省中心副主任陈祥文就“省级实验区新课程师资通识培训工作的思路”作了详细的说明,报告分五个部分:一、培训的目标与原则;二、培训参加对象;三、培训的主要任务地;四、培训的主要内空;五、培训的规划;六、培训的主要形式;七、培训的组织实施;八,培训的领导保障。与会代表认真听取了报告,并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修改意见。